古琴之來源
目錄  
  / 首頁
個人 
 工作
琴譜 古琴 
 物件
古琴與
書畫
琴詩
與琴歌
聽絲弦
古琴
學彈絲
弦古琴
分析 古琴  
  歷史
琴道
雜說
更多 
 資料
本人 
 介紹
聯係我 /
搜索網站
琴史初編(殘)     古琴人物傳記(英文)     五絃琴曲調(英文) English version
古琴之來源 1
金秋雨譯
Origins of the Qin
Chinese translation by Jin Qiuyu
這些是現代琴早期的樣子嗎? 2    
傳說古琴發明於四千年前3,但確鑿的實物證據則晚的多,並且主要並不是實物而是商代甲骨片和早周時期的古文(下面進一步討論)。琴最早爲《詩經》論及4,而現存稱爲琴的最早樂器(見右,下面進一步討論)被發掘於中國南部公元前第5世紀到第3世紀的古墓。因此,在探索琴的早期歷史時,有幾個主要問題。中國最早的弦樂器有哪些?「琴」字來源何處?在殘存的中國早期文件中,爲何「琴」字總是與「瑟」(另一樂器)同時出現?琴作爲樂器來源何處?琴之哲學是如何起源的?最後,琴何時成爲修身養性之器?

 
琴傳說中的起源

肯纳斯•德沃斯金談關於古琴起源的傳說故事5

琴最初的創制者身份並沒有一致的記錄。《爾雅疏》,蔡邕揚雄將此歸源於伏羲,多半由於他對自然系統的嫺熟掌握. 然而,大多文獻,包括《淮南志6,語源詞典《説文解字》7,《風俗通》與現存版本的《書經》則將古琴歸源於神農,鑒於他與造絲的聯繫。絲纖維的可得性允許人們製造纖長且能受力的琴弦。《禮記,樂記》有「故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之說8

近代史學家、考古學家之間也就此爭論。主要關於術語:琴與瑟這類字原本指哪類樂器?

 
最早期的中國樂器

音樂學家將所有傳統樂器分爲四種9,考古學家在追溯到商朝的遺址已發現其中三種10﹕膜鳴樂器 (特別是皮鼓), 體鳴樂器(磬和鐘)和氣鳴樂器(塤和「言」)。至於第四種,弦鳴樂器,雖然至今未發現樂器實物,甲骨文和古文顯示這些當時已經存在。

弦鳴樂器11更進一層分爲五種:箏類,魯特琴類,豎琴類,抱琴類,和弓琴類。這些裏,無證據顯示抱琴類或弓琴類樂器存在於近代前的中國。至於本土的豎琴類12或魯特琴類樂器13,無證據顯示它們在漢朝引進之前便存在於中國。但至於箏類樂器14,雖然現無實物證據追溯到公元前第5世紀以前,甲骨文和古文足夠顯示它們至少在商朝已經在中國存在。

 
最早的中國箏類樂器

早期周朝典故提到兩個箏類樂器名稱:琴與瑟15。遺憾地,每個名詞具體指哪種樂器並不清楚。這尤其重要,因爲可能的至周朝中期,箏類樂器已經遠多於兩種16。大多著作認爲「瑟」指有移動琴馬的箏類樂器而「琴」指沒有的樂器。但是,現不清楚兩詞意義是否一直這樣,而且也不能確定哪種先形成17

關於中國箏類樂器的最早期的證據,唐健垣博士曾寫:18

琴(無絃枕木19、無移動琴馬、七弦箏類樂器) 與瑟20 (無絃枕木、带移動琴馬、二十五弦箏類樂器)是早期周朝著作中論及的唯一兩種弦樂器。據說琴瑟在商朝以前便已形成。

另外兩種弦樂器,箏21(類似於瑟,但弦數相對減少)和筑22(以筑尺擊弦而發音),盛行於周朝後期。這兩種樂器一般認爲發源於琴瑟之後。考古學證明周朝除古典論及的之外還存有其他箏類樂器,因此很可能在商朝便存有未被記載的周樂器原型。

唐教授進一步認爲,因爲表示絃樂器的甲骨文至今未被發現,最早的文字記錄爲周朝初期古銅器上刻的古文。23因此,商朝期箏類樂器最有力的證據爲早期甲古文的「樂」字看來爲兩絲(幺)與一木組成。24

 
琴瑟 25 (比較琴式與瑟式

雖然上面論及周朝的許多不同箏類樂器,該時期已知的唯一相關文字爲「琴」與「瑟」,還有後周的「箏」與「筑」。由於那時的琴與瑟形狀與後來的可能很不同,討論該時代時似乎最好使用「琴式」和「瑟式」而不是「琴」和「瑟」。另外,早期文件大多論及琴必不離瑟,因此琴瑟很可能並無確切區分而泛指箏類樂器。

但是,早期文獻常將琴與瑟一同論及,這顯示「琴瑟」常作借喻性使用,包括任何《詩經》裏提及此詞處。其詩歌幾乎總是將琴與瑟一同提及,並爲「琴瑟和鳴」的來源。此語後常指婚姻和睦。26

 
古琴來源的最早實物證據    

中國發現的最早弦樂器爲後周陵墓裏出土的幾張琴式及瑟式樂器(見上圖)。不過,這些樂器不同於七世紀以後才出現實例的現代古琴。同時,嵇康(223-262)之著作《琴賦》描寫的琴體特徵顯示琴在三世紀的構造已經類似唐代以後保存下來的琴,並且其發展已經基本穩定。

更早的文獻對琴的描述相比不甚精確。漢代以前保留下的樂器形狀有些不同(見上圖)。最早期記載常常顯示並非文雅修身之背景下的琴樂(例如張骼與輔躒之說)。而且這些記錄只論「琴瑟」而非單「琴」,似乎該詞爲一總稱,留下疑問甚多。因此,相傳孔夫子時代琴的具體形狀仍然不能確定。

出土的琴式樂器是否應被看爲不僅是被琴取代的樂器,而是它的始祖27?當今大多文獻提出古代琴式樂器在逐漸發展成現代的琴:雖然它們都比現代琴短且弦多,它們正在變長,且弦數在減少。28

但是,此理論與最常見傳說相矛盾29,因相傳遠古的琴爲五弦而後增加了兩弦30。而且,戰國時代幸存的樂器都來自南方的古墓,而傳說中五弦琴來自的北方地質地址對掩埋的木器條件據說較苛刻。

那麽另有推測商周期中國箏類樂器種類衆多,大多無名或名稱已流失。這些樂器可分兩類:無移動琴馬都稱作「琴」,但這代表「琴式」;有移動琴馬都稱作「瑟」,但這代表「瑟式」。琴式其一爲北方普遍的一種五弦琴。此樂器的七弦後裔在早期典故中地位漸高而爲現代琴的正確始祖。同時其他南方琴式樂器,可能由於此五弦琴的地位,在向同一方向進化,但它們也可能是受其他方面影響的新樂器(見進一步評注)。不管怎樣,最終這些南方樂器失傳了。

 
對琴觀念的發展

我曾讀過一篇關於以下問題的論文(題目與作者我已遺忘):爲何現代琴的形體設計使它的聲音細微至難以取悅大型聽衆?爲何琴文化講求文人雅士獨可讚賞其內涵?該作者提議琴向其現代形體的發展與其內涵之形成盛於漢唐之間。這時期泊來之理論(尤其佛教)普及而興盛。或許傳統儒、道家文人爲避免外來影響而將琴逐漸優雅化。31

這類推測甚是有趣卻缺乏可信度。不過,我並未查到能確定琴道起源的研究。

 
琴道

嵇康(223 - 262)著作的《琴賦》在琴實體與對其觀念的發展中爲一轉折點。雖然現存的現代式琴只能追溯到七世紀,嵇康的描述顯示在三世紀琴已經發展至其現代形體。並且,雖然更早期的文獻提及最終與琴相關連的哲學理論,此著作第一次對此做了完整的陳述。很明顯嵇康並非在描述一種新樂器或一門新理論。但是具體琴與琴道在嵇康時代已有多久的歷史並不能確定。

 

註腳(縮短的作品名是在另一網頁說明的)

1. 「琴」字的不同含義
「琴」的各種用法有時會造成混亂。這裏是其中一些問題。

  1. 先漢的記錄對於「琴」字所指的樂器很不明確。它可能泛指無絃枕木、無移動琴馬箏類樂器,就像「瑟」可能泛指無絃枕木、带移動琴馬的箏類樂器。「琴」也可能在中國各地專指當地的某種無絃枕木的箏類樂器。這兩種含義的區分對討論在考古遺址發現的無絃枕木箏類樂器在當時是否稱爲「琴」與是否現在應稱作「琴」。它們是琴的前身還是某種失傳的無名箏類樂器?當今著作普遍假定這些樂器爲琴的前身。本文章討論爲何我認爲這些樂器可能是我們所知「琴」的對立者而不是始祖(我們現可鑒定它們爲琴式樂器,但不應假定它們與儒家著作論及的琴學相關連)。
  2. 漢代之後古文裏單獨的「琴」字通常指現知的無絃枕木七弦琴。不過,漸漸地許多其他的弦樂器也開始稱爲「琴」,包括胡琴(從中亞胡人傳入中國的二弦拉弦樂器)、月琴(撥彈琵琶式樂器,面似圓月)等等。大約二十世紀後,現代的七弦琴開始被稱爲「古琴」,以作區分。
  3. 當今,因爲許多外來樂器亦稱各種琴,很多人用「琴」字指鋼琴,因其愛好者較古琴人衆多。
    (返回)

2. 周朝琴式樂器(又見下面論述)
漢前考古遺址現已發掘出四張據說是琴式的樂器。這四座遺址的發掘時間分別記述爲1977-81,1980,1993和1972-4。這些遺址在此按原葬期次序列出。其中三張見上面:

上圖上面的樂器來自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湖北隨縣擂鼓墩);10弦,長67釐米(約26英寸)。
第二張樂器據說來自五里牌的3號墓(公元前第3世紀;馬王堆?)大概爲9弦; 長79.5釐米(約31英寸);
           (馬王堆位於五里牌;我未找到其他圖像或資料)
上圖中間的樂器,來自郭店, 3號墓 (公元前第3世紀;鄰近湖北荊門市郭店);7弦,長82.1釐米(約32英寸)
上圖下面的樂器來自馬王堆,3號墓(公元前第2世紀;鄰近湖南長沙);7弦,長82.4釐米(約32英寸)

注:自唐朝以後琴的長度一般爲46至48英寸(120釐米)。另外,雖然當今這些樂器一般稱爲琴,楚時它們的名稱並不可知。最後,這些樂器左端的指板似乎爲實心的,因此它們實際上應爲魯特類樂器,而非箏類樂器。

應強調琴式樂器只在南方保存下來的原因爲氣候問題;它們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流傳。另外,無人能解釋它們使演奏按音十分困難的不平坦的表面。

電影《英雄》的第一幕便爲一盲者彈一複製的周代琴,但是其音樂爲谭盾作曲,劉麗奏於現代鋼弦琴上。早期的古琴會縛絲弦,因鋼弦在文革期才出現。
(返回)

3.不同傳說中古琴可歸源於 伏羲, 神農黃帝。這些人物早於(公元前2317-2208)與他的五弦琴。
(返回)

4. 詩經
其言及琴瑟之處見《琴書大全》, 卷16, #3.
(返回)

5. 肯纳斯•德沃斯金 (Kenneth DeWoskin) 是密歇根大學的名譽教授。這裏參考: A Song for One or Two, Music and the Concept of Art in Early China,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4;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2. p.57.

另外一早期著作,《山海經》,歸源琴於晏龍,帝俊之子(东方第一天神。我使用的是Anne Birrell的譯本,第195頁.)
(返回)

6. 關於《淮南子》的議論請見劉安,在《琴書大全》一卷,序琴裏也有提到。
(返回)

7. 36404.9 說文: 36404.9.16 《說文解字》(作者﹕許慎 30 - 124)。
(返回)

8. 舜彈五絃之琴
「故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請看南薰歌。此句常被引述。例如《琴書大全》,卷一(樂序)裏引述《風俗通》。
(返回)

9. 世界樂器辭彙(見世界樂器辭彙
(返回)

10. 商朝樂器 甲骨文
商朝(即公元前第10世紀前)樂器的可能性 are the subject of 唐健垣1983年在威斯里昂大學 (Wesleyan University)的博士論文(Shang Musical Instruments, 見出版詳情)。唐博士的工作主要涉及甲骨文和古文(例如金文)。在第七章(前述著作,XV-2,第73頁),唐博士建議關於聲音的主要三個文字原本描述三種音樂:弦、鐘和吹奏樂器。這些爲:

  1. 現「樂」字原始的象形文字。此字從前被認爲是兩面鼓架在架子上;唐教授提出它更可能是兩條扭搓的絲線,下爲木。
  2. 現「聲」原始的象形文字。此字似磬(体鸣乐器)在耳之上。
  3. 現「音」原始的象形文字。此字似笛(從過去指一種豎笛的「言」字古形而來)在曰字,又作口字,之上。

體鳴樂器,例如磬,和氣鳴樂器,例如塤和言(見上;典籍論及簫,笛/篴和箎; (典籍論及簫,笛/篴和箎)已知存於商朝。
(返回)

11. 弦鳴樂器
術語,指一種樂器
(返回)

12. 豎琴類(又見豎箜篌臥箜篌 的歷史) Sancai Tuhui: konghou

 

(現未做好翻譯準備。請看英文版。)

 
 
(返回)

13. 魯特琴類
一般魯特類樂器被認爲傳入中國比豎琴要晚。魯特類樂器基本定義爲有共鳴箱以外指板的樂器。另外,箏類樂器,特別是中國的,一般用厚木製作。魯特類樂器一般則用薄木製作:因爲直接摁共鳴箱的木質表面會破壞木頭且制止琴弦的聲音,指板是必要的。

許多魯特類樂器在漢末傳入中國。這與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致。或許當時佛教與魯特類樂器的聯繫使道教徒與儒士如此強調琴。
(返回)

14. 箏類樂器
術語,指一種弦鳴樂器。中文裏指這些箏類樂器的辭彙,琴和瑟,可能其實指多種樂器而不是特定的樂器(見下)。
(返回)

15. 琴與瑟和琴式與瑟式
唐健垣博士,在Shang Musical Instruments(見上),第七章,第68頁及後頁,稱指音樂的甲骨文其實描繪了一種弦樂器。他還提出進一步顯示商朝已有弦樂器的例子。但是,現知最早將弦樂器命名的爲《詩經》多次論及琴與瑟,幾乎始終成對提及(「琴瑟」)。其他箏類樂器一直未被提到,直到司馬遷的《史記》(公元前第2世紀)論及.

因「琴」字與「瑟」字可能形容多種樂器而非特定的兩種。這裏有時(任意性地)將它們稱爲「琴式」與「瑟式」而非「琴類」與「瑟類」(這不是術語)。另外,如下文,早期古墓裏發現的琴式樂器是否爲箏類樂器還不清楚。左側是實心的,似指板;這指它們應爲魯特類樂器。但是,左側是否使用也不清楚,Lawergren教授的結論(見下)提出它們爲變更的豎琴。
(返回)

16. 古中國有多少種箏類樂器?
幾種因素顯示古中國的箏類樂器遠超過兩個字能形容的。原因包括:

  1. 描述無論稱琴或瑟的樂器的多樣化
  2. 張骼和輔躒之類的故事顯示在某一時代它的聲音和使用都很不同。
  3. 後周古墓裏發掘的琴式與瑟式樂器的形狀。

在中國各地和各時代有許多種不同箏類樂器的可能性,對於確定現代琴的來源,屬於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進一步討論見下文.
(返回)

17. 琴與瑟哪個更早?
高羅佩,琴道,第一章更深入地討論此話題。在第14頁他提議「琴」與「瑟」二字都從上半部同樣的部首而來(見)。進一步說,可以推測最初的樂器爲一縛弦的盒子。將此製作成無弦馬(或無弦枕木)的樂器需要精湛的設計與是樂器面平滑的技藝。加上弦馬製作便會容易一些。不過,只依靠這些根據還不足以決定哪一種樂器最先誕生。
(返回)

18. 唐健垣,前述著作,XV-2, p.68.
(返回)

19. 唐健垣博士使用的英語「zither」泛指所有箏類樂器。
(返回)

20. 瑟的歷史 ﹕馬王堆出土的戰國時代瑟
唐教授,前述著作第80頁,稱瑟連同琴最早爲《詩經》裏論及。據說瑟早爲50弦,後爲皇帝(又傳說是伏羲)改成25弦。唐教授又說後周期的瑟已經出土超過30張;沒有一張多於25弦。進一步關於其起源,看下面的探索「琴」、「瑟」二字的起源
(返回)

21. 箏的歷史;又稱為「古箏」) ﹕吳縣出土的戰國時代箏﹕是否爲底部?
箏被看做爲小型的瑟。唐教授,前述著作第81頁,稱箏最早由《史記》論及,卷87,李斯列傳﹕

夫擊甕叩缶彈箏傅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但是,該段繼續講:「今弁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由於琴集中在今西安周圍,而箏式樂器追溯到至少2世紀前並位於東部,在吳縣長橋(蘇州附近,但我未查明具體位置)。這表明什麽並不清楚。另外,著名傳說講瑟一分爲二而成箏的傳說則晚很多。
(返回)

22. 筑的歷史 : 馬王堆擂鼓墩之筑(英文
筑(有時稱為有弦枕木的但右圖沒有)以竹尺擊之而鳴。見《史記》,卷8,漢高祖。唐教授,前述著作第81頁,稱筑最早見《戰國策》,齊策。因此筑盛於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具體筑弦的數目現不清楚。雖然後代也有造筑,周式筑在周滅之後便很快失傳了。
(返回)

23. 唐教授,前述著作第76頁,指出估計存在的甲骨文只出土了一小部分。他認爲顯示弦樂器的例子在未來會被發現。
(返回)

24. 探索「琴」、「瑟」二字的起源 上:唐健垣; 下:高羅佩
唐博士,前述著作第81頁,推測「琴」、「瑟」二字最初來自同一起源,因其上半部相同(似二「玉」字)。他認爲這二字上半部可能爲一箏類樂器的側面圖(右上)。高羅佩在他關於「琴」字起源的討論裏(琴道,10-16頁;又見),關於周代字,舉例右下的兩個古文字。字裏下半部爲聲符而上半部顯示「琴」的二王與玉無關。

唐博士,前述著作,第80頁, 講述雖然有些故事稱瑟原有50弦,呂氏春秋》異於它們而合理地提出關於瑟發展的故事,雖然它的歷史性也可能不確切。《呂氏春秋》,卷五,古樂,曰﹕

瞽叟乃拌五絃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者瑟。
(返回)

25. 琴瑟
以下出處關於 21570.72 「琴瑟」的引文(鏈接至更完整的引文):

26. 例如古琴目錄上方的書法(結婚請柬)。
(返回)

27. 周代的無弦枕木箏類樂器是琴嗎?
關於周期的無弦枕木箏類樂器和現代琴的關係,美國教授Bo Lawergren已經寫過幾篇文章,例如﹕

(請看英文書名

 

(現未做好翻譯準備。請看英文版。)

 

除了指出先漢樂器向現代琴的發展之外,Lawergren教授發現了這些樂器的絃軸(看)相似於中亞樂器。這可能代表琴異鄉的起源也可能強調這些古樂器與琴無關。這是表明它們在向琴進化還是它們在接受琴真正的北方始祖影響?這裏應強調因現有資料的缺乏,這些都只爲推測。
(返回)

28. 上圖註腳顯示最長的先漢琴比最短現存的現代琴(7世紀以後)還要短25%。

傳琴應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一年的366天(左右)。大多琴長120-125釐米(47-49英寸)。如120.8釐米=3.66尺,一尺則約33釐米(13英寸)。現在一尺的長度似乎微長於一英尺,但歷史記錄表明朝代越早,一尺的長度便越短,商朝時爲16.96釐米(見網上表格)。
(返回)

29. 最常見古琴來源傳說
最常見的早期參考文獻提到舜彈五絃琴。只是後來有周文王、武王各加一絃的傳說。例如《禮記·樂記》說「昔舜作五絃之琴」;一個注疏說「無文、武二絃」,但不知道注疏的年期。

30. 另有古琴來源傳說
宋記《琴製六等》,提及27弦琴;亦有5、7、9與13弦的。27弦大琴稱爲「離」的傳說來自《爾雅》的〈釋樂,3〉(又見伏羲)。
(返回)

31. 我仍然在尋找此理論的來源。與此相關,見上文關於魯特類樂器傳入中國的評論。
(返回)

 
返回 古琴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