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首頁
個人 
 工作
琴譜 古琴 
 物件
古琴與
書畫
琴詩
與琴歌
聽絲絃
 古琴
學彈絲
絃古琴
分析 古琴 
 歷史
琴道
雜說
更多 
 資料
本人 
 介紹
聯係我 /
搜索網站
琴譜、指法   English
學彈絲絃古琴 Learning to play the guqin
包括材料、教法 1
孫小青譯
傳統上,學生一般                
仿效老師而非參照琴譜。          

操琴是一項可以深入瞭解中國文人及其修養的理想方法。這是因為,操琴不僅僅是使人可以享受音樂的層面(或是自然的力量),更進一步,我們欣賞琴樂會深入地需要,並且會激發我們對那些創作琴和琴樂的文人的文化進行探究。2

關於我自己的教琴方法,我稱之謂「古法演奏教學法」。因為,當遵循學生跟隨老師的傳統教學方法,3同樣存在對教授琴曲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的討論(包括指出琴曲音樂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的),4教學時只使用蠶絲琴絃(雖然有金屬絃琴的學生在家裡仍可以自由彈奏金屬絃),5所教授的琴曲幾乎全部都是已知的最早版本。6 這就意味著學生所學習的旋律將不僅包括那些只有我自己和我學生演奏的琴曲,也包括那些現在仍然流行的最早版本(諸如那些我曾經從我的老師孫毓芹)處學來的琴曲。7

雖然我有一些可供出借的的古琴,如果開始學琴還是需要買一架琴。好的琴正越來越貴,但是現在仍可以合理的價格獲得一架初學者用琴;絲絃也同樣如此。8

本網站並不包括教學指法的網頁9,當然有一些概括性的指導和歷史信息,如下所列:

  1. 古法演奏古琴的教學法(我的教學原則和大綱);
  2. 初學者琴曲《仙翁操》;
  3. 其前奏《操縵引》;
  4. 琴的記譜法和演奏技術,包括進一步鏈接(特別請見手勢圖);
  5. 高羅佩的《中國琴道》中的指法解釋(.9MB PDF file)。

應當強調的是,我從未聲明我的打譜是就是絕對精確的,我所做的工作是完成這兩百餘首打譜曲目並且可以論證我為甚麼如此解釋琴譜。只有那些在這方面同樣廣泛並且系統研究過的人,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去過的琴樂應該是怎樣的。10

古琴被稱為是較難學的樂器,作為一個學習者我常常樂此不疲,所以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它很難。可能較難的地方是以別人可以欣賞的方式去彈奏。如果那是你的目的,那麼去理解對牛彈琴這個故事所寓含的意思應該是對你特別有幫助的。

 
註腳(縮短的作品名是在另一網頁說明的)
Regarding the translation
Since the translation was completed there may have been some changes in the original English page.

1. 我的教學
通過
聯係我發送相關的進度和日程,包括網絡教學。

不僅在中國,在東南亞、歐洲和北美,教琴的老師越來越多。很多都用鋼絃琴教學。

此外有一些教琴的DVD,例如,在2002年,廣州東田文化公司,作為他們東田音樂教室系列教材的一種,出版了五張一套的吳釗先生教琴的DVD。我不知道是這是否可以仍然從他們的網站上訂購。還有一些其他琴人的教學VCD/DVD,據我所知,全部都使用鋼絃。
返回

2. 以操琴來深入瞭解中國文人的文化

3. Playing qin as a way into Chinese literati culture
荀子》有一篇文章,雖然並不直接指琴(請見有關《荀子》的章節)但與學習古琴非常有關。這段章節也經常被譯作如下的英文,通常將其歸於孔子("Confucius said:")

Tell me and I forget.(告訴我的常常會忘)
Show me and I remember.(展示給我的可能會記得)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親自參與才會真正理解)

在彈奏古琴的同時注重研究學習重要的文化聯繫是一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方法。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很少的網絡作者在引用上述名言時自己卻不會身體力行地找到上述孔子的原文。上述觀點可能是孔子的,但正如一些人指出的,它的原文卻在荀子的一個章節里找到,第八卷(CTP,儒效/23儒效/23),是這樣寫的: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

這句翻譯請見諾克洛克Knoblock, 8/19 (第197頁), ,如下:

看英文

這一段《荀子》詳盡地說明瞭這個概念。(約翰-諾布洛克將「儒效」譯作「儒者的教學」。「儒」[「學者」、「教學」等]常被認為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同意詞,但是完整的意思還要比這個更加豐富。)

上述言論並不是說只要通過演奏古琴,就可以自然地超過最低限度地進入中國的文人文化。以我為例,喜愛古琴音樂使我自然地想更多地知道我(研究或學習)所得到的是甚麼樣成果。我努力將此觀念激勵我的學生們。
返回

4. 學生拷貝先生
老師和學生對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由學生嘗試模仿老師,這是傳統的亞洲教學方式。1
返回

5. 歷史和文化背景
這是本網站所關注的重點,大部分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這些北景在此均可獲得。從例舉和討論中,可以獲得得大致的模態理解。
返回

6. 用絲絃教學
對於琴的純粹哲學方面的目的,通過音樂性的表達,或者只為娛樂,通過絲絃琴、金屬絃琴、箏,或者用至鋼琴,都可以實現。但是,只有通過絲絃琴,才能夠使我們有望再現千年以前的那些創造琴的人們的聽覺世界。當我們現實聽到音樂或者通過優質的錄音設備和回放系統,音質的差異是當即就十分顯著的。它們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衡量。但,正如不是每個人都關心巴赫(德國作曲家)是否在十八世紀或在他當時的年代中被演奏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發現音質中的顯著的差異。一些人認為由於他們自己不能夠分辨金屬/尼龍絃、混合絃和絲絃的音質區別,認為這其中的區別應該是不明顯的。一些人甚至爭論說因為他們自己可以同樣在金屬絃和絲絃琴上用同樣的方法演奏,這樣就沒有理由去研究如何以不同的方法演奏絲絃琴或者金屬絃會導致產生特殊的聲音效果。

此外,很多老師(以尼龍金屬絃或混合絃教學)以及/或他們的學生說,單純使用絲絃來學習對他們言太難了,似乎所有以前學習琴絃琴的學生都有很大的問題似的。有關他們接連不斷地抱怨普通絲絃的質量問題,其實當我在1974年在台灣學習時,絲絃的質量也並不是十分理想,但是這也只是在我登台演出時,才可能成為問題。甚至於在一場演奏者熟悉的「雅集」上,環境(吵鬧的房間,更有興趣說話而不聆聽的人以及變化的濕度)常常會令操絲絃者處於一種特別不利的處境。今天在這些環境中的操琴者往往更嚮往彈奏金屬絃。如果初學古琴的人一開始就嘗試使用絲絃,當產生摩擦絃的聲音時,他常常會抱怨琴絃的質量而不是自己的技術(彈慣金屬絃的人常常會在絲絃上下手過重)。他們會說絲絃會傷害到手指,也不會相信其實彈絲絃的人認為尼龍金屬絃會更使手指覺得疼痛。如果琴跑調了,很多人也不知道如如去調絃(雖然使用絲絃調絃要比尼龍金屬絃容易多了)。

對絲絃的另一評價:與金屬絃捍衛者所言相反,其實當你把絲絃置於一穩定的環境,並不需要求把他們調到那些彈奏鋼絃者所喜愛的西方音樂會要求的音高標準時,那絲絃一定是持續穩定保持音准的,並不用給於很多的關注。
返回

7. 教學曲目
一些我從我的老師處學來的琴曲的最早版本與當今仍在彈奏的版本是幾乎相同的,另外一些是差距比較大的琴曲。當然,必須注意的是,對於那些早期書面版本,可以被固定為演奏版本或被節簡的版本的允許有多大程度上的自由,我們幾乎沒有一個確切的信息。例如,或許他們可以演奏出特定的老師所教授的旋律,但是老師可能在其他時間用不一樣的方法演奏。這樣,儘管我所教授琴曲的旋律與我的演奏相同,我同樣鼓勵學生(當他已經完全掌據所學)去嘗試實踐(用其他方法演奏)。這可以包括學習現代的版本(我也是通過學習管平湖和吳景略等大師完成的作品開始打譜工作的)。至少對於我來說,去討論一些現代的慣用的演奏版本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是古代的演奏法是有意思的問題(諸如現代的三拍子《酒狂》,雖然三拍子聽起來比較有意思,但是缺乏歷史證據和理由),在另外一些例子中,他們應當非常明確地被認為是當代的創作。
返回

8. 「古法演奏琴曲」曲目的特殊性
許多琴家只是對於他們熟悉的旋律的版本滿意。彈奏金屬絃的琴家尤其如此,當你談論到只有絲絃才具備的音色並且絲絃如何特別地影響演奏技術的時候,他們就無言以對。當然,另外一些人,則對「新」的旋律感興趣(他們從未聽過古旋律)或者與他所熟悉的旋律的「新」版本。

撰寫本段文字的目的並非要強調打譜舊的版本更優,只是擬說明舊的版本反映了一些那個時代的一些特質,如同新的版本反映我們時代特徵一樣。欣賞其中的一種並不應與欣賞另外一種有所衝突,並不矛盾。
返回

9. 開始操琴:琴器以及所用的琴絃
在如何獲得一架琴的鏈接提供有一些關係購買琴的信息。在美國,一個可能的較為優惠的古琴來源是:亞洲之聲(Sound of Asia),位於洛杉磯市。我曾聽說他們銷售的琴,350美元的大概也可以使用了,但我並非聽他們直接這樣說(雖然我只是從他人處聽說這個價格)。對於那些希望在一架較便宜的琴上使用絲絃者言,我一般建議使用重量較輕的的琴,這樣的琴,聲音也許會不太飽滿,但是對於我而言會依舊比那些在不貴的鋼絃琴上的聲音的品質要好。由於那些出售的古琴在出售時無一不張有金屬絃,在需重新換上絲絃時,很大可能需要一些專業的建議/幫助。

至於絲絃,近期我特別喜愛一種非常昂貴的丸三橋本絲絃,但本網站大多數的錄音使用的是那些在50美元以下就可以得到一套的絲絃或類似的絲絃。
返回

10. 詳細的演奏指引
琴譜及演奏技術頁面有一些解釋,可以與詳細的《太音大全》譯過來的手勢圖一起使用。有關演奏技術的一些其他詳細的信息也可以從其他網站獲得,例如:

  1. 1、張培幼;參見「指法技術和記譜」;以及
  2. 畢克禮(美國)對於《與古齋琴譜》指法技術的譯注。
    返回

11. 本項工作的重要性k
對於一些喜歡西方早期音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幾乎完全是恢復傳統的方法,常常使我困惑,為甚麼一些琴人或學者那樣不願意承認對於琴的類似的工作可以帶來相當有意義的成果,更不用說可以享受美妙的音樂了。
(Return)

 
回上古琴目錄